2005年10月20日,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公约》),序言中写道:“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
在庆祝已获批准的《公约》通过20二十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回顾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和文化权利之间的内在联系。此时的情势与《公约》诞生时截然不同,我们也应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这叁者在新背景下的内在联系,因为如今艺术家及其专业团队身处高度数字化的环境,而《公约》并未明确提及这个状况。?
通过技术扩大文化多样性是完全可能的。如果各缔约方落实《公约》的工作与时俱进,反映最新的数字化进展,那么,2005年通过的《公约》就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实现通过技术扩大文化多样性的目标。?
弥合数字鸿沟,改善文化治理?
在讨论数字技术给文化表现的多样性带来什么挑战之时,我们应首先回顾数字鸿沟这一基本现实。数字鸿沟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是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诸多不平等问题的根源。数字鸿沟不仅在于使用互联网或获得计算机硬件方面的不平等,更在于数字技能方面的不平等。?
尽管数字鸿沟越大的地方,不平等问题就越突出,但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对每个国家的文化治理能力都带来了挑战。政府和民间社会必须发展和加强必要的技能,最大限度利用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并能预测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
有两个影响文化多样性保护和促进的重要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本地和本国内容的可发现性问题,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
可发现性:对抗同质化的杠杆?
目前,在多个国家运营的几个数字化平台实施限制,致使公众无法访问大量内容。人们可能会认为,放宽数以百万计的作品和产物的访问权限,可能有助于实现前所未有的多样化消费。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欧洲视听观察站最近发布的一份显示,在欧洲的流媒体平台上,美国地区的内容被持续过度观看,占总观看时长的61.2%,而欧美以外地区的作品仅占观看时长的8.3%。?
各类受众群体在流媒体平台上“发现”的内容由人工和算法推荐,深受平台运营公司所开发的工具的影响,他们开发使用这些工具,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
”这便是可发现性概念的用武之地。2020年,法国与加拿大魁北克省联合发布了一份,对“可发现性”概念进行了定义:“在数字环境中,内容的‘可发现性’是指内容存在于互联网上,且内容在海量信息中能被发现,尤其是能被未专门搜索该内容的用户所发现。”?
在数字化平台上真正实现本地和本国内容的可发现性,对于实现文化多样性目标至关重要。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具备多种要素,包括文化行为体数字技能的增强和技术的创新发展,最重要的是提升平台运营公司的认识,而只有实施大胆的立法框架,就像目前加拿大等国以及欧洲联盟等政府间组织的做法,才能真正提升认识。?
生成式人工智能:立法并建立伙伴关系,实现负责任的使用?
过去一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的飞速进步给文化领域带来了重大的范式转变。生成新内容(文本、声音、图像或视频)的系统是在不透明、未经授权或未提供补偿的情况下使用受保护作品发展起来的,违背了保护和促进文化权利、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原则,使得艺术作品的属性即人类独创性遭到了质疑。?
必须迅速建立立法框架,以扭转这一趋势。除了增加透明度,让创作者可以授权其作品被他人使用并因此获得报酬外,还要承认人类是创造主体,拒绝向完全由机器创造的作品授予新权利。同时,有必要加强对表演艺术家的保护,防止深度换脸的泛滥。?
以负责任的方式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增强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目前已涌现出一些前景光明的项目,包括旨在复兴少数民族语言或濒危语言的项目,其中值得一提的项目包括致力于开发非洲语言技术的基层项目,以及由加拿大土着语言研究人员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项目。?
这些鼓舞人心的项目表明,我们应在研究界和民间社会之间搭建桥梁,以促进人工智能发展,造福所有人。?
《公约》的未来?
2025年6月,由教科文组织2005年《公约》缔约方任命的一个独立专家小组将针对在数字环境中保护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提出建议。在加拿大联盟的支持下,将举办为期,强调民间社会对于保护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重要作用。?
由思考小组根据《公约》开展的工作并就在数字环境下保护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提供的建议,以及基于建议采取的后续行动,对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塑造我们的共同未来都至关重要。文化权利和国家维护文化主权的能力,对实现健康的民主和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正如运动所倡导的,有必要将文化作为推动2030年之前及以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支柱,为此,首先要制定一项专门针对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推而广之,文化对推动可持续发展能够且必须发挥的关键作用,应在所有联合国的论坛上得到更系统的宣传和认可。在这方面,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和未来峰会将通过《未来公约》和《全球数字契约》,我们应该抓住这两次机会,以进一步实现这些目标。?
?
本文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师生翻译?
?
《联合国纪事》不是官方记录。由联合国高级官员以及来自联合国系统外的杰出人才撰稿,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联合国官方观点。地图或文章中所涉界限、名称以及指名,并不代表被联合国官方认可或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