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03日

差不多叁年前,联合国会员国通过了《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仙台框架》),这项减少灾害损失的全球计划对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至关重要。该计划重点关注灾害预防,旨在预先识别并防范灾害风险,避免造成人员死亡、流离失所或失去生计,并保护医疗设施、学校、公共设施及其它重要公共财产免受损失。

减少灾害风险是一个跨领域问题,与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都相关联,尤其是目标1:“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而灾害可能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陷入长期贫穷。灾害可能让通过数十年努力取得的发展成果付诸东流。

世界银行估计,灾害每年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达5200亿美元,致使2600万人陷入贫困。

自《仙台框架》通过以来,已有100多个国家的约6000万人因洪水、风暴和干旱等灾害事件而流离失所。上述灾害事件通常发生在自然和人为灾害频发、贫困、缺乏生态系统保护且备灾和救灾机构力量薄弱的地区。在地震地带、洪泛平原、海岸线、旱地等高风险地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通常无视风险的快速城市化,让更多人更易遭受伤害,自然灾害升级为人道主义灾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同时,洪水、风暴、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人群越来越广,已占所有受灾害影响人数的95%。

尽管预警系统和及时撤离可以减少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但是经济损失仍在加重,成为影响部分最不发达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障碍。

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国家大多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2015年,即《仙台框架》通过当年,瓦努阿图遭受了气旋“帕姆”的重创。由于气旋“帕姆”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瓦努阿图在2020年前都无法摆脱最不发达国家的身份。因此,各国政府必须将减灾工作制度化,使其成为国家治理基因的一部分,这样减灾工作才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持久的贡献。

为此,政府应形成清晰的愿景和计划,提高能力,提供指导并在各领域内和领域间实施协同合作,而社会主要群体的融入和参与同样不可或缺,有些群体如果被排除在外,则很容易受到伤害,但是,他们对于处理灾害事件的深入认识及经验有助于改善灾害风险管理。这些群体包括妇女和女童、儿童、老年人,以及残疾人和土着人民。

加强治理是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联合国减灾办公室)今年的工作重点。联合国会员国为衡量减少灾害损失工作及《仙台框架》七项目标的进展情况商定了38项指标。因此,自2018年3月仙台框架监控系统上线后,全球掀起了记录灾害损失、分析灾害趋势的热潮。联合国会员国纷纷登录该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报告总体死亡率、受灾人数、经济损失及关键基础设施受损情况等灾害损失。

与此同时,全球所有区域今年将聚集在一起,评估落实《仙台框架》的进展,特别是要确保在2020年前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实施减少灾害风险战略的国家数量大幅增加。2020年是最终落实《仙台框架》目标的关键年份,也是完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期限,对于落实消除贫困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以及目标13:“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都至关重要。

如果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战略明确融合应对气候变化的倡议,解决地面和海洋表面温度不断升高、海平面上升以及日益加剧的天气变化等问题,那么,这些战略对于落实2030年议程同样有效。最近几个月在非洲之角发生的事件说明,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的国家却常常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

在长达两年的干旱期间,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的游牧社区居民几乎无法饲养牲畜、养家糊口。2018年4月,雨水终于降临,但雨水并未缓解这些国家的窘迫,反而带来了更多的苦难。叁个国家均受到这场20年来最严重洪水的重创,70多万人流离失所。更糟糕的是,已经受到冲突影响的索马里在2018年5月又遭受了气旋“塞格尔”的袭击,致使至少16人死亡,数千人流离失所。极端天气事件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凸显了加强灾害风险治理对灾害预防、缓解、准备、应对和恢复的重要性。

国内流离失所监测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天气相关灾害的影响,去年又新增了1800万名流离失所者,其中因洪水、风暴和干旱而流离失所的人数分别为860万、750万和150万。减少由极端天气事件引起的流离失所人数,是世界各国都要共同应对的挑战。2017年,主要因为大西洋飓风十分活跃的影响,美国因天气相关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人数超过孟加拉国、印度和索马里。

联合国减灾办公室希望,在明年5月日内瓦全球减少灾害风险平台会议召开之前,我们将能够完成一次最全面的灾害影响评估,且特别关注遭受极端事件影响最深的国家。去年,因灾害影响,全球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境内流离失所人数持续增加,这应足以促使各国加快采取行动落实《仙台框架》,并确保落实措施充分考虑到高危群体及社区的需求。

?

《联合国纪事》不是官方记录。由联合国高级官员以及来自联合国系统外的杰出人才撰稿,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联合国官方观点。地图或文章中所涉界限、名称以及指名,并不代表被联合国官方认可或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