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联合国大会将8月22日设立为基于宗教或信仰的暴力行为受害者国际纪念日。2022年的这一天,我与其他54位任务负责人一道持续、广泛将宗教或信仰滥用作为歧视、敌对和暴力工具的现象,呼吁各国加倍努力,为受害者提供救济,同时强调与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合作防止此类暴力行为发生的重要性。这是我担任以来的首次公开行动之一,也是首次与防止灭绝种族罪行特别顾问兼副秘书长爱丽丝?怀里穆?恩德里图携手合作。我们尊重受害者本人,也尊重他们固有的尊严和平等且不可剥夺的权利,并承诺尽力确保不再有人因此而遭受苦难。
在随后的一年里,我撰写了两份专题报告,描述世界范围内宗教或信仰自由的状况。放眼全球,已于2023年3月提交给人权理事会;第二份报告聚焦国家,将于2023年10月提交给大会。
宗教或信仰自由状况
以及非洲、美洲和欧洲人权公约等标准确立了宗教或信仰的自由,并禁止基于宗教或信仰原因的歧视。充分考虑到条约法的重要性,必须切实有效地保证人民享有人权,避免这些条款成为“一纸空文”。
令人遗憾的是,到2023年,宗教信仰或自由特别报告员已设立了37年,自已过去了42年,规定了宗教或信仰自由权利以及不歧视原则的《世界人权宣言》已颁布了75年,但实现世界宗教或信仰自由的事业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武装冲突给世界宗教或信仰自由带来的挑战或许是最为显着的。对于在武装冲突期间发生的侵犯人权行为,广为人知的例子包括,罗兴亚穆斯林人遭受暴力事件、西非部分地区武装团体对基督徒发起袭击、伊斯兰国对雅兹迪人犯下危害人类罪和灭绝种族罪等。此外,自2001年以来,反恐言论和政策不断涌现,不仅对宗教或信仰少数群体表达信仰产生了寒蝉效应,还,而在人类面临多重挑战的当下,保护公民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法律规定的歧视和/或未受约束且普遍存在的偏见和歧视态度,往往会造成和助长针对边缘化宗教或信仰团体的直接暴力行为。在许多国家,自出生之日起,个人和团体就被剥夺了拥有某种宗教或信仰身份的基本权利,这主要是因为本国政府拒绝正式承认某些宗教或信仰身份,其中可能包括土着、非宗教信仰和其他身份,而政府的拒不承认会导致出现大量个人和集体人权侵犯行为。在许多情况下,这一切都是从国家剥夺公民权利开始的。此外,在许多国家,改变宗教或信仰这一基本权利仍然被定为罪行,受到的惩罚甚至可能包括死刑。
执法人员和检察官应成为提供救助的主要行为者,向因信奉或被认为信奉某一宗教或信仰而遭受暴力的人提供保护和救济。然而,如果宪法或法律框架不尊重宗教或信仰自由,执法人员和法律当局往往会指使或实施侵犯人权行为,包括逮捕、拘留和起诉个人等。导致这些侵犯行为的事由可能是未经证实的指控,例如国家安全罪、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亵渎罪或叛教罪、违反宗教着装规范或其他传统等,以上指控均不符合国际人权标准。因此,被剥夺宗教或信仰自由的个人极易因宗教或信仰而遭受不公,也容易受到违反正当程序的伤害。
然而,即使一国的法律框架没有直接将信奉特定的宗教或信仰定为犯罪,该国公职人员中普遍存在的偏见态度也可能促使他们不履行对于其管辖权内公民的义务。作为宗教信仰或自由特别报告员,我收到了不少可信的指控,称公职人员面对出于宗教动机的暴民暴力行为未能采取行动,甚至参与其中,例如袭击土着精神领袖等宗教领袖、毁坏礼拜场所以及网络威胁和骚扰等。
仅靠刑事司法不足以改变普遍存在的偏见和态度。我认为,只有积极推动落实国际人权法所确立的宗教或信仰自由,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为此当然需要批准相关条约,废除无益的保留条款,但更需要促使各国的法律符合国际规定,并通过对话和教育,在国家各层面推广这些法律,同时也需要民间社会、商界、宗教领袖的广泛参与。
以宗教或信仰名义实施的暴力还可能衍伸出性别暴力、性权利和生殖权利的剥夺、为针对少数群体的暴力和歧视辩护,以及针对女童的有害习俗。各国有义务采取积极措施,包括转变导致暴力行为的思想观念,从公民个人和国家整体层面解决宗教或信仰相关的暴力问题。
当我们思考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持续面临的挑战时,各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于宗教或信仰身份的边缘化所带来的障碍。距实现议程目标的期限还有七年,展望七年后乃至更远的未来,各国必须在所有相关目标中意识到这种边缘化现象,判断其影响的层面并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认识痛苦,转变态度,消除痛苦
上述所有形式的暴力仅是基于信仰的暴力行为的冰山一角,在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的全球背景下,这些暴力常常被政治利用,受到煽动。我们应当谴责世界各地的暴力和侵犯行为,但8月22日这天也给了我们一个审视自我的机会。针对在本国境内因宗教或信仰而被边缘化甚至被定罪的人们,所有国家都可以反思他们遭受的侵害行为,并帮助更多的宗教或信仰群体及其传统获得国际和国家的支持。
“你必须不断击打你的心,将它打破,直到它彻底敞开。”据说这是13世纪波斯诗人鲁米 (Rumi) 的诗句。许多宗教和信仰团体遭受的压迫或迫害令人心碎,而这一状况仍在持续。我们必须敞开心扉,认识到他们共同的痛苦经历,才能结束暴力的恶性循环,真正转变我们的态度,从而让人权成为现实。
?
本文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师生翻译?
?
《联合国纪事》不是官方记录。由联合国高级官员以及来自联合国系统外的杰出人才撰稿,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联合国官方观点。地图或文章中所涉界限、名称以及指名,并不代表被联合国官方认可或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