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决定我们这个时代特点的问题,而我们正处于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规模空前的影响,天气模式改变导致粮食生产面临威胁,海平面上升造成发生灾难性洪灾的风险也在增加。如果现在不采取紧急行动,未来适应这些影响会变得更加困难,成本也会更加高昂。
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是自然产生的,可以阻挡部分太阳光反射回太空,使得地球温度适合生物居住,对人类以及其他数以百万计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然而,在经历了150多年的工业化、砍伐森林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之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增长到了一个300万年来前所未有的水平。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也随之增加。
气候变化是指温度和气候模式的长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例如太阳活动的变化和大型火山爆发等。但是,自19世纪以来,,特别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就像包裹地球的毯子,将太阳的热量困在里面,从而使气温升高。
以下是一些已得到证实的基本科学关联:
- 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直接影响全球平均气温;
- 自工业革命时期以来,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全球平均气温也随之增加;
- 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其总量叁分之二的二氧化碳(颁翱2),主要由焚烧化石燃料产生。
最新发布的《》发现,自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巴黎协定》通过之际,根据当时的政策预测,203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加16%。按现在的预测,届时的增幅将只有3%。然而,2030年的预计排放量必须减少28%才能走上实现《巴黎协定》升温幅度控制在2℃之内这个目标的道路,排放减少42%才有可能实现1.5℃的升温控制目标。
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粮食和水不安全将会加剧
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了1.1℃,这要归咎于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化石燃料燃烧以及不平等、不可持续的能源和土地使用。气温上升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给自然和人类都带来了危害。
每一次变暖都会导致危害迅速升级,例如更炎热的天气、更强烈的降雨等极端天气,而极端天气会加剧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风险。随着气候变暖,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粮食和水不安全将会加剧。这些风险一旦与大流行病或冲突等其他不利事件相结合,就会更难管理。
为了缩小现有适应措施与所需措施之间的差距,有必要在这个十年内加快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要将升温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水平前高1.5℃以内,所有部门都要在这个十年内全力、快速并持续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要将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排放量就应该即刻减少,并且到2030年要减少到现在水平的一半。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专委)
由(气象组织)和(环境署)共同建立的(气专委),旨在提供客观可靠的科学信息。
第六次评估报告
气专委的显示,目前已有多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案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人类所造成的气候变化。气专委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气候适应型发展”,是指将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与减少或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相结合,从而扩大效益。
例如,使用清洁的能源和技术可以改善健康,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的健康。低碳电气化、步行、骑行和乘坐公共交通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改善健康、增加就业机会,并实现公平。仅提高空气质量就能够通过改善人们的健康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将等同于甚至远超减少或避免排放所需的成本。
气温每升高一点,气候适应型发展就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未来几年所做的选择至关重要,将决定我们的地球和子孙后代的未来。
我们的选择要行之有效,就要植根于我们多样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土着知识和地方知识等。这将促进气候适应型发展,并提供适合当地的、社会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根据气专委第六次评估报告可知:
- 人类造成了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这一点毋庸置疑。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都经历了大范围的快速变化。
- 近来,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规模,以及气候系统许多方面的状况,在数世纪乃至数千年以来都是前所未有的。
- 大约33-36亿人生活在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环境中。
- 生态系统和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在区域与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都存在很大差异。
- 如果全球气温升幅在未来几十年及以后短暂超过1.5℃,那么与保持在1.5℃以下相比,许多人类社区和自然生态系统都将面临额外的重大风险。
有证据表明,生态系统和地球气候系统可能已经达到甚至突破了重要的临界点,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变化,这让人担忧。亚马逊雨林和北极苔原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可能因气候变暖和干旱而发生巨大的变化。高山冰川正在迅速消失,在最干旱的月份里,供水减少对下游造成的影响会波及很多世代。
全球升温1.5℃
2018年10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对于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的影响”。报告指出,要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之内,需要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快速、深远和前所未有的变化。报告发现,与升温2℃相比,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不仅明显惠及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还可与确保一个更可持续、更加公平的社会齐头并进。虽然之前的预测侧重于预计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时将造成的损害,但该报告显示当全球升温达到1.5℃时,全球将遭受许多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报告还强调,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而非2℃或更高的温度,可以避免一系列气候变化影响。例如,到2100年,若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而非2℃,全球海平面上升将减少10厘米。与全球升温2℃导致夏季北冰洋没有海冰的可能性为至少每十年发生一次相比,全球升温1.5℃则为每世纪发生一次。当全球升温1.5℃时,珊瑚礁将减少70%至90%,而当全球升温2℃时,几乎所有(多于99%)的珊瑚礁都将消失。
报告称,要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需要在土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和城市中实现“快速且具深远影响的”转型。到2030年,全球人为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必须比2010年的水平减少约45%,到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这意味着需要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来平衡剩余的排放。
联合国法律文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大家庭奋斗在保护地球家园的最前沿。1992年,联合国召开地球问题首脑会议,达成(《气候变化公约》),迈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如今,公约得到了几乎所有国家的批准,已有197个国家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公约的终极目标是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
《京都议定书》
截至1995年,各国已启动多轮谈判,加强针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回应,两年后,正式通过。《京都议定书》具有法律约束力,要求发达国家缔约方遵守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的第一个承诺期是从2008年到2012年,第二个承诺期从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截止。目前,《气候变化公约》有198个缔约国,有192个缔约国。
《巴黎协定》
2015年,在巴黎举行,达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以应对气候变化并加快行动、加大所需投资来创建一个可持续、低碳的未来。基于《气候变化公约》而制订,首次让所有国家共同致力于实现相同的目标,做出大胆努力以应对气候变化并适应其影响,加大力度支持发展中国家做出同样的努力。因此,《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工作规划新道路。
《巴黎协定》的核心目标是:加强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威胁做出全球性回应,实现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将全球温度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制在1.5℃。
在2016年4月22日地球日,175个世界领导人在联合国总部纽约签署了《巴黎协定》。这是目前为止同一天内签署国数目最多的一项国际协定。目前,已有194个国家加入了《巴黎协定》。
诺贝尔和平奖
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被联合授予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Al Gore)和气专委,以表彰“他们积累和传播更多有关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的知识,并为应对此种变化所需采取的措施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