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成为一个难民——一个因政治、宗教、经济或战争原因逃离自己国家的人——你所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家而已。你会感觉到自己的一部分身份正在丢失,与家乡朋友和亲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会慢慢消失。你突然置身于一个无人依靠的新环境中。试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开始新生活需要多大的勇气。

为纪念620日世界难民日,联合国学术影响(UNAI)推出了一系列播客和文章,汇集了来自阿富汗、泰国/缅甸、尼泊尔/不丹、海地和卢旺达的难民的故事。

据联合国难民署数据统计,全球至少有7950万人被迫背井离乡,其中2600万人是难民,这些难民中一半人年龄在18岁以下。将近50%的适龄难民儿童面临失学问题,只有3%的难民学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东道主缺乏情感和财政支持,且相关政策设计不够完善。

高等教育为难民提供了显着改善生活的机会,从长远看来,这对难民和他们的收容社区都有很大益处。在这本系列文章中,联合国学术影响将讲述奈美、达伍德、艾琳、洛达吉和唐纳多的故事,他们将高等教育作为改善生活的手段。

达伍德·莫尼兹13岁时居住在阿富汗,当时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在塔利班政权垮台之时,军阀突然出现,占领了我们的村庄,我们被迫离开阿富汗前往巴基斯坦。”

在以难民身份移民到巴基斯坦后,达伍德一家十口人不得不住在靠近阿富汗边境的城市奎达的一个小房间里,开始新的生活。他们吃不饱肚子,也没钱买衣服。为了帮助父亲养家糊口,达伍德开始在一家金属制品店打工,月薪只有4美元。“我不能这样度过余生,不能只是清理管道、整理办公室、整天为员工和顾客端茶送水。”这些经历促使达伍德开启求学之路。“我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全家人的生活状况。”

然而作为难民,教育是一种奢侈。达伍德不被允许就读巴基斯坦的公立学校,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在难民学校上学,然而这所难民学校也拒绝了他,因为学校已经收容了太多难民。每天早上达伍德都会在学校门口向学生和教职工寻求帮助,“嘿,你认识这所学校的校长么?请转告他,希望他能考虑让我入学,”然而总是无果。直到有一天,校长拿着棍子走近他时,他知道是时候放弃这所学校了。

达伍德幸运地被另一所学校录取,但他骑自行车往返学校要花两个小时时间。对他来说,每天都非常忙碌,他要去很远的地方上学,还要在家照顾兄弟姐妹,并且要在金属加工车间打工。即便如此,达伍德从未失去学习的兴趣,并且他很庆幸自己终于有机会学习,学习比他在小店打工给他带来的机会要多得多。达伍德以全校最高分98分毕业。

毕业后,达伍德继续求学,他获得了孟加拉国伊斯兰科技大学奖学金,并在该校获得电气工程和职业教育双学位。毕业后,他应用所学的工程知识和职业教育技能,在为期8年的时间里,为阿富汗公营和私营组织培训了“数千名技术人员和工程师”。

达伍德的求学之路还在继续,2020年,他再次获得奖学金,目前在德国路德维希堡大学和埃及赫尔万大学的联合项目中攻读教育管理硕士学位。“阿富汗缺乏重建国家所需的专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我希望通过进一步学习,更好地为我的国家服务,在我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作为一名职业培训家继续奋斗。”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达伍德找到了他毕生的使命。

达伍德相信,正规教育能为世界各地的青年学生赋能。他认为,一旦受过教育,人们就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畅想崭新的未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教育改变了我的生活,如果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我仍在巴基斯坦的金属加工车间打工。我想为这些年轻人赋能,让他们像我一样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希望他们也能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聆听奈美完整的故事(英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