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在2023年4月发布的中警告称:“气候影响最明显的时候,往往伴随极端天气事件,例如暴雨、大雪、干旱、热浪、寒潮和风暴,包括热带风暴和台风。这些气象和气候极端事件,无论是单独发生、一起发生或与其他因素组合在一起,都可能会导致其他极端事件的出现(......)。这些事件会共同对人类和自然系统影响广泛。”

报告指出:“中国出现了自有国家记录以来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热浪,从6月中旬延续至8月下旬,可谓有史以来以来最热的夏天。” 尤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预计极端炎热天气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会不断增加,在如此高密度的城市中还存在”城市热岛”现象,其影响将更加严重。而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反应能力的下降,他们在高温面前就更为脆弱。 为应对这些挑战,联合国学术影响(UNAI)成员机构香港中文大学,启动创新项目,通过跨学科方法研究极端高温及其对老年人的不同影响,以期将科学知识纳入不同部门的应对行动之中。该项目汇集了来自当地几所大学和学术领域的专家,以及政府、建筑从业者和服务提供商等利益攸关方。

该研究项目由叁个方面构成。其一,重点了解不断上升的温度和开发高分辨率的气候数据。其二,聚焦建筑环境、热舒适性以及减热战略的设计。其叁,关注老年人支持服务和公众意识。通过对老年人和长者服务从业人员展开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研究发现,香港普遍缺乏热健康的公共教育。

此外,涉及入院人数、死亡率、热感和精神健康的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的温度阈值为28°C 至30°C,而该气温通常见于香港6月至8月的夏季高峰期。项目负责人吴恩融(Edward Ng)教授特别强调,此温度临界值和老年人自身汇报的热感觉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他亦提及:“当老年人察觉极端炎热天气时,我们或已错失保护他们的最佳时机”。

为保障老年人极端炎热天气下的健康和福祉,实行预防措施和及时介入治疗至关重要。为缩小上述高气温与热感觉之间的差距,并提高热度应变能力,研究团队致力向公众传递各种教育资讯,包括影片、传单和社交媒体上简单的警告图示,并为老年人举办健康讲座。这些教育资源和活动惠及超过1,200名社区成员,面向400多所老年社区中心,以此进一步向公众传播有用资讯,以提高其应对极端炎热天气的意识、做足准备。

团队亦透过媒体讲解极端炎热天气对健康的害处。吴恩融教授强调,我们需要改善人造建筑空间以减轻炎热,才能打造健康可持续的城市生活。他评论道:“某些特别设计的屋苑中,室内温度可能比城市的室外温度还要高。”对此,团队利用未来气候数据集模拟实况,提出改良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方案,以协助建筑从业者。

根据不同温室气体排放场景,研究团队还研发出一组以小时为单位的气候数据集,用以估算典型夏季及极端酷热夏季的气温,协助建筑行业用于建筑性能建模和热舒适性评估。该项目亦就户外环境制定了日夜通用的热风险地图,以评估在极端高温下的暴晒状况和脆弱程度。此外,研究团队辨识出存在较高热风险的区域,帮助立法人员和非政府组织决定优先开展减热计划的地区,提供社区支援服务。

譬如,规划“乘凉”站点,优化公园和公共场所的设计以提供更好的遮阳环境,便是解决方法之一。研究团队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加强天气预报系统,就长期高温和极端高温发出特别警报,鼓励公众采取预防措施。此项研究得到香港研究资助局之研究影响基金的拨款资助,目前又获得新一批资金支持,以进一步扩大其研究范围至极端寒冷天气,通过相关研究继续提出应对极端天气的策略。